抗战剧2007年火爆荧屏,经典瞬间回顾
今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自2005年《亮剑》播出后,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一直在上升。《大刀》等作品在没有一线明星的情况下,在地方台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湖南卫视的《血色湘西》自开播以来,也保持在全国收视前两名的位置。这些现象表明,抗战题材电视剧不仅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还变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国每年拍摄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平均为3部左右,但从2005年起,《亮剑》的成功,年产量激增,达到了20部左右,是过去平均数的7倍。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改编自红色经典,如《野火春风斗古城》、《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等;二是改编自近年的小说,如《亮剑》、《狼毒花》等。原创类作品包括《八路军》、《大刀》和《记忆之城》等。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市场表现非常出色。《狼毒花》在上海播出时,一开播即夺得收视第一。《大刀》不仅在各个地方台变成收视冠军,还创造了连续两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半的“疲劳轰炸”播出模式,收视率依然名列前茅。目前,电视台对于抗战题材电视剧的青睐程度极高,只看一两集就会决定购买,购片价格远高于制作成本。抗战剧制作一集的成本大约为40至50万元,而购片价格则被炒高至60万元一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拍摄抗战题材电视剧是稳赚不赔的。
抗战题材电视剧的火热主要有两个原因。这些作品被视为“爱国主义教科书”,展现了军人的忠诚、勇敢和气魄,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大刀》导演兼主演连奕名认为,这些剧集强调民族精神,使观众感受到民族觉醒的力量。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剧情设置上更加生动和复杂,突破了以往“高、大、全”的单一英雄形象,引入了武侠剧和偶像剧的元素,使抗战题材电视剧显得更加丰富和现代化。
抗战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塑造和剧情设置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情感层面,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和《狼毒花》中的“常发”;二是融合武侠剧元素,如《大刀》中的主人公郑羽;三是加入偶像元素,如《血色湘西》中的湘西民风和爱情故事。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抗战题材的内涵,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尽管抗战题材电视剧市场火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剧本缺乏原创性,《血色湘西》导演龚若飞指出,要更多原创作品来填补空白。另一方面,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拍摄难度较大,如《吕梁英雄传》导演何群提到的农村拍摄条件艰苦和政策风险。演员片酬偏低也是一个问题,如《八路军》的主演每集片酬仅几千元,远低于古装剧和偶像剧的片酬。
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成功,不仅因为其独特的爱国主义主题,还因为其在人物塑造和剧情设置上的创新。要保持这一热度,还要解决剧本原创性不足、拍摄难度大和演员片酬偏低等问题,以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和观众的满意度。